聚酯涤纶:苦尽何时再甘来?
来自:闵氏集团塑料机械网·行业信息中心   日期:2008年7月22日12:25
您的位置:闵氏集团塑料机械网>>塑料信息中心>>行业信息>>行业信息资讯>>聚酯涤纶:苦尽何时再甘来?
【 字体: 】 【进入产品中心】 【关闭
  由于成本上升与端终面料滞销之矛盾,近期全国各地聚酯企业纷纷对聚酯装置采取大力减、限、停产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涤丝大盘整体表现止跌趋稳,并部分价格略有上升,其中,POY涨幅排列首位在150元/吨、FDY涨幅在50-100元/吨、DTY报价基本不变,但是市场成交价由于需求不畅,依然维持平稳,个别厂家视库存和资金情况,也有作降价促销的措施。
  上游原料方面,如有一丝风吹草动,价格就显得涨跌敏感。比如WTI原油期货价格从136美元/桶反弹至145美元/桶后,又连续两天出现大幅回落至134美元/桶,价格起伏连绵,幅度在10美元/桶间波动。PX价格走势也是不太确定,忽上忽下,因韩国S-Oil因装置维修原因而关闭蔚山70万吨的PX装置,在周三创出新高1659美元/吨,而在周四又大幅回落至1644美元/吨,但是8月份合同倡导价仍看高一线,Idemitsu报价为1770美元/吨, 埃克森美孚报价为1790美元/吨,较7月报价上涨40美元/吨。PTA在前期成功反弹之后压力开始加大,价格渐显下滑,PTA内盘优质现货报价回落至9400元/吨,成交价在9350元/吨、外盘报价在1160-1180美元/吨,主流成交1165-1175美元,但低价位卖方仍表示惜售。MEG由于供应充足,需求疲弱,卖方报价逐渐下调,内外盘出现倒挂现象,幅度在500-600元/吨左右,内盘报价在8700-8800元/吨现款张家港出罐,成交价在8600-8750美元/吨、外盘报价在1100元/吨,成交价在1090-1100美元/吨,预计后市以窄幅整理为主。中石化对半光聚酯切片七月合同报价下调400元/吨为11600元/吨,三月承兑短途送到报价在11500-11600元/吨,三月承兑现款送到成交11300-11400元/吨,现款最低送到成交价在11200元/吨。形成上述原料涨跌敏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成本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而造成的,鉴于成本上涨因素,如果一有利好因素出现,价格就会迅速地往上调;鉴于需求萎靡因素,聚酯企业报价就又不得不作出往下走。
  众所周知,目前聚酯企业所负担的不仅仅是上道原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压力,还包括众多如运输费、印染费、人工费、水电费等全线上涨所带的成本压力,下游需求的萎缩和成本的上涨压力使聚酯企业不得不采取减、限产措施来降低企业生产风险,如近期检修厂家有绍兴金鑫、绍兴赐富、杭州天元、萧山翔盛、阻燃集团、绍兴亿丰、绍兴海富、萧山联达、萧山翔盛、桐昆集团、舟山天力、仪征化纤、湖州华特斯、吴江鹰翔、福建百宏等还有多套聚酯装置也有意向加入停车检修队列,在紧锣密鼓的减、停产过程中,涤纶丝大盘终于出现企稳并小幅反弹。从厂家报价看,DTY75D/36F为15400-16000元/吨、100D/36F为14700-14800元/吨;FDY75D/36F涨100元为13600元/吨、100D/72F为13200-13300元/吨;POY100D/144F涨50为13000元/吨、200D/96F涨50元为12050-12150元/吨;阳离子100D/48F为15600元/吨;网络丝DTY100D/36F为15500元/吨。虽然,减、限产取得了涤纶丝价格稳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措施也是聚酯厂家不得已而所为的,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并不是所想要得到的最佳状态。
  纵观下游纺织和终端面料市场,7月中国轻纺城市场已全面进入常规淡季阶段,日总成交量在600万元/米左右。而下游纺织厂仍在承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其他生产成本运费、电费等不断上涨的压力,订单利润空间大幅压缩,大多处于微利、无利甚至亏损局面,从而对于接单相当谨慎,甚至有些厂家因无单可做而停产,以及银根紧缩又使企业雪上加霜,资金流严重被卡,导致面料销售受堵,库存严重积压,甚至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纺织厂对后市感到非常茫然,生产信心严重不足,纺织厂开机率已下降至50%左右。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聚酯企业刻意要拉高涤纶产品价格的话,那么也只能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因为,事实告诉我们,需求决定一切,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
  去年以来,纺织业需求一直处于低迷当中,也可谓是受尽了苦难,但这个苦难还要受多长时间呢?甘味何时再来呢?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说:"2/3的企业关系民生,不能'断奶'。"目前市场上纷纷传言,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将从11%上调至13%,服装出口退税率则从11%上调至15%,免除部分纺织机械、自动络筒机的进口关税;采取措施适度放缓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适度解决纺织服装行业流动资金等将于八月出台,如果这些政策一旦出台的话,那么就将给纺织企业直接带来利益,虽然相比众多困难而言,仍算是杯水车薪,但是也足够像是"冬天里的一把火",顿刻,让纺织行业感受到了一点温暖,看到了一丝希望,也提振了产业升级的信心。
(编辑:塑料行业信息中心)

相关文章: